理响青工 等你来秀|石胜兰:轮椅上的非遗守护者 用丝线绣出生命华章
2025-08-22 08:13
青年强则国强,青年兴则工运兴!在重庆这片热土上,红岩精神与工匠血脉交融,新一代产业工人正以思想为炬、以技能为刃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。
2025年,重庆市总工会创新推出“重庆工人红岩大思政课”,精心打造“理响青工”重庆工人宣教品牌,为青年工人搭建起成长与展示的广阔舞台。在这里,我们聚焦车间里的每一次火星四溅,每一丝精准的刻度,更关注青年职工内心深处对信仰的坚守与对职业的热忱。我们记录下青年职工在机床旁专注的神情,在技术创新中闪烁的智慧火花,以及在团队协作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。这些瞬间,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印记,更是重庆工业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篇章。
在此,我们诚挚邀请每一位青年职工,成为红岩精神的传播者,将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与价值追求,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,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同事,让你们的青春心声,汇聚成推动时代发展的磅礴力量。
石胜兰在刺绣 摄/张西蒙
8月的骄阳透过雕花窗棂,照在奉节县胜兰夔绣工艺品工作室的绣架上。石胜兰坐在轮椅上,银线在她指间穿梭,在素绢上勾勒出夔门的雄奇轮廓。这位39岁的“轮椅绣娘”,正用针线续写着她与蜀绣的传奇故事——从被医生断言“活不过两三年”,到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(奉节夔州绣)代表性传承人,她用26年的坚韧,在命运的画布上绣出了最绚丽的图案。
命运折不断追梦的翅膀
1998年的那个夏天,12岁的石胜兰在山路上摔下悬崖,高位截瘫的诊断书像一块巨石,砸碎了她的童年。“医生说,以家里的条件,我活不过两三年。”躺在折叠床上的日子里,她看着母亲农活间隙奔忙的身影,额头上的汗水滴在自己脸上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“不能成为家里的累赘。”
2007年,一次街头邂逅让她与蜀绣结缘。“第一次摸到绣针时,就像握住了救命稻草。”她拜奉节绣娘单大琼为师,初学刺绣时,常人可坐可站的刺绣姿势,对她而言却是挑战。久坐导致易生褥疮,手被针扎出血泡,腰部的无力也让她常痛得冷汗直流。但她凭借顽强毅力,不分昼夜苦练。从基础针法到十多种常用针法,每一次被针扎都是成长的提醒。
“在领奖台上我才明白,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,总会为你留一扇窗,而手艺就是钥匙。”2007年重庆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,学艺最短的她凭《牡丹小鸟》斩获优秀奖,拿到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。
针尖上的传承与创新
“蜀绣不能只守着老手艺,得有新模样。”2010年,石胜兰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为师,将乱针绣的绘画逻辑融入蜀绣。她反复试验,用交叉错落的针法表现夔门的光影,“瞿塘峡的雾是流动的,普通齐针绣不出来,得让丝线‘活”起来。”
《夔门红叶》中,她用交叉错落的针法让红叶似燃烧的火焰,衬得瞿塘峡愈发雄浑;《丹青正气图》以竹叶仿形汉字连成诗句,藏着“莫嫌孤叶淡,终久不凋零”的深意。这些作品接连斩获国家级“工匠杯”金奖,还登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技能大赛舞台。
2019年成为重庆市非遗夔州绣代表性传承人后,她更执着于技艺革新:“传统不是守旧,要让年轻人也喜欢。”她尝试在绣品中融入现代设计元素,开发出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,“非遗活在生活里,才有生命力。”
丝线织就希望之路
10余年间,石胜兰从基础针法到复杂构图再到成品装裱,手把手教学,培训残障学员超2000人次,帮助超过500人实现居家就业,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。腿部残疾的高林菊如今能独立完成《荷花》:“石老师总说,轮椅能限制身体,但锁不住想飞的心。”她为手抖学员设计简化图案,给视力不佳者放大绣样,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刺绣节奏,就像夔门的水,急流有急流的力量,缓滩有缓滩的韵味。”
作为奉节县政协委员,石胜兰提交的《关于加大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的建议》推动了当地无障碍设施建设。“我坐着轮椅走了太多坎坷路,不想别人再重复我的难。”她表示,荣誉不是终点,是让更多人看到希望的起点。
如今,石胜兰正带领团队开发文创产品,让夔州绣走进寻常百姓家。“有人说非遗太高雅,我偏要让它接地气。”她拿起一款绣着夔门图案的书签说,“劳动不分高低,能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,就是了不起的成就。”
(文/杨力 江灵利 图/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)
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,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重庆日报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,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。